?今日学习目标:
?MySql是如何保证主备一致的
✅创作者:林在闪闪发光
⏰预计时间:30分钟
?个人主页:林在闪闪发光的个人主页
?林在闪闪发光的个人社区,欢迎你的加入: 林在闪闪发光的社区
目录
一 什么叫主备同步
二 主备同步的好处
三 主备同步的实现原理
四. binlog的三种格式
五. 为什么会有mixd格式的binlog?
六 常见的两种主备切换流程
M-S结构
双M结构
双M结构的循环复制问题
一 什么叫主备同步
主备同步,也叫主从复制,是MySQL提供的一种高可用的解决方案,保证主备数据一致性的解决方案。在生产环境中,会有很多不可控因素,例如数据库服务挂了。为了保证应用的高可用,数据库也必须要是高可用的。因此在生产环境中,都会采用主备同步。在应用的规模不大的情况下,一般会采用一主一备。
二 主备同步的好处
除了上面提到的数据库服务挂了,能够快速切换到备库,避免应用的不可用外,采用主备同步还有以下好处:
提升数据库的读并发性,大多数应用都是读比写要多,采用主备同步方案,当使用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可以扩展备库来提升读能力。
备份,主备同步可以得到一份实时的完整的备份数据库。
快速恢复,当主库出错了(比如误删表),通过备库来快速恢复数据。对于规模很大的应用,对于数据恢复速度的容忍性很低的情况,通过配置一台与主库的数据快照相隔半小时的备库,当主库误删表,就可以通过备库和binlog来快速恢复,最多等待半小时。
三 主备同步的实现原理
如下图展示的是基本的主备切换流程
在状态1中,主库是A,备库是B,所以客户端的读写都直接方法节点A。由于节点B是节点A的备库,所以备库B只是将A的更新都同步过来,本地执行,这样可以保证节点B和节点A的数据一致性。
如果发生主备切换,就会从状态1变成状态2,节点A成为备库,节点B成为主库。
在状态1中,虽然节点B没有被客户端直接方法,但是还是建议将节点B(备库)设置成只读(readonly)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避免某些服务访问了备库,造成误操作;
防止切换逻辑有bug,比如切换过程中出现双写,造成主备不一致;
可以用readonly状态,来判断节点的角色;
注意:readonly对于超级管理员是无效的,而用于同步更新的线程,就拥有超级权限,所以是可以修改备库的。
接下来我们看下节点A到节点B的流程图:
实际上备库B和主库A之间维持了个长连接,主库A中有一个线程(dump_thread),专门用于服务和备库B的长连接。日志同步的完整过程如下:
1.在备库B上通过change master命令,设置主库A的相关信息,以及要从哪个位置开始请求binlog;
2.在备库B上执行start slave命令,备库会启动两个线程,即io_thread和sql_thread,其中io_thread负责与主库通信;
3.主库A校验完信息后,根据备库B转过来的位置,本地读取binlog,传递给B;
4.备库拿到binlog后,写到本地文件,称为中转日志(relay log);
5.sql_thread读取中转日志,解析出命令并执行;
四. binlog的三种格式
binlog的格式实际上由两种格式,一种是statement,一种是row。此外还有一种mixed格式,实际上是前两种的混合。
为了方便解释几种日志格式的区别,我们创建一个表并写入些数据。
mysql> create table t( id int(11) not null, a int(11) default null, t_modified timestamp not null default current_timestamp, primary key (id), key a(a), key t_modified (t_modified))ENGINE=InnoDB;insert into t values(1,1,'2018-11-13')insert into t values(2,2,'2018-11-12')insert into t values(3,3,'2018-11-11')insert into t values(4,4,'2018-11-10')insert into t values(5,5,'2018-11-09')
然后,我们对于这个表执行delete语句:
注意,下面这个语句包含注释,如果你用 MySQL 客户端来做这个实验的话,要记得加 -c 参数,否则客户端会自动去掉注释。
mysql>delete from t /*comment*/ where a>=4 and t_modified <='2018-11-10' limit 1;
我们可以使用下面的命令来查看binlog中的内容:
mysql> show binlog events in 'master.000001'
可以看到,当binlog_format=statement时,binlog里面记录的就是sql原文: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图 3 的输出结果。
第一行 SET @@SESSION.GTID_NEXT='ANONYMOUS’你可以先忽略,后面文章我们会在介绍主备切换的时候再提到;
第二行是一个 BEGIN,跟第四行的 commit 对应,表示中间是一个事务;
第三行就是真实执行的语句了。可以看到,在真实执行的 delete 命令之前,还有一个“use ‘test’”命令。这条命令不是我们主动执行的,而是 MySQL 根据当前要操作的表所在的数据库,自行添加的。这样做可以保证日志传到备库去执行的时候,不论当前的工作线程在哪个库里,都能够正确地更新到 test 库的表 t。
use 'test’命令之后的 delete 语句,就是我们输入的 SQL 原文了。可以看到,binlog“忠实”地记录了 SQL 命令,甚至连注释也一并记录了。
最后一行是一个 COMMIT。你可以看到里面写着 xid=61。
为了说明 statement 和 row 格式的区别,我们来看一下这条 delete 命令的执行效果图:
可以看到,运行这条 delete 命令产生了一个 warning,原因是当前 binlog 设置的是 statement 格式,并且语句中有 limit,所以这个命令可能是 unsafe 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 delete 带 limit,很可能会出现主备数据不一致的情况。比如上面这个例子:
如果 delete 语句使用的是索引 a,那么会根据索引 a 找到第一个满足条件的行,也就是说删除的是 a=4 这一行;
但如果使用的是索引 t_modified,那么删除的就是 t_modified='2018-11-09’也就是 a=5 这一行。
由于 statement 格式下,记录到 binlog 里的是语句原文,因此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在主库执行这条 SQL 语句的时候,用的是索引 a;而在备库执行这条 SQL 语句的时候,却使用了索引 t_modified。因此,MySQL 认为这样写是有风险的。
那么,如果我把 binlog 的格式改为 binlog_format=‘row’, 是不是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呢?我们先来看看这时候 binog 中的内容吧。
可以看到,与 statement 格式的 binlog 相比,前后的 BEGIN 和 COMMIT 是一样的。但是,row 格式的 binlog 里没有了 SQL 语句的原文,而是替换成了两个 event:Table_map 和 Delete_rows。
Table_map event,用于说明接下来要操作的表是 test 库的表 t;
Delete_rows event,用于定义删除的行为。
其实,我们通过图 5 是看不到详细信息的,还需要借助 mysqlbinlog 工具,用下面这个命令解析和查看 binlog 中的内容。因为图 5 中的信息显示,这个事务的 binlog 是从 8900 这个位置开始的,所以可以用 start-position 参数来指定从这个位置的日志开始解析。
mysqlbinlog -vv data/master.000001 --start-position=8900;
从这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信息:
1.server id 1,表示这个事务是在 server_id=1 的这个库上执行的。
2.每个 event 都有 CRC32 的值,这是因为我把参数 binlog_checksum 设置成了 CRC32。
3.Table_map event 跟在图 5 中看到的相同,显示了接下来要打开的表,map 到数字 226。现在我们这条 SQL 语句只操作了一张表,如果要操作多张表呢?每个表都有一个对应的 Table_map event、都会 map 到一个单独的数字,用于区分对不同表的操作。
我们在 mysqlbinlog 的命令中,使用了 -vv 参数是为了把内容都解析出来,所以从结果里面可以看到各个字段的值(比如,@1=4、 @2=4 这些值)。
4.binlog_row_image 的默认配置是 FULL,因此 Delete_event 里面,包含了删掉的行的所有字段的值。如果把 binlog_row_image 设置为 MINIMAL,则只会记录必要的信息,在这个例子里,就是只会记录 id=4 这个信息。
5.最后的 Xid event,用于表示事务被正确地提交了。
你可以看到,当 binlog_format 使用 row 格式的时候,binlog 里面记录了真实删除行的主键 id,这样 binlog 传到备库去的时候,就肯定会删除 id=4 的行,不会有主备删除不同行的问题。
五. 为什么会有mixd格式的binlog?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statement和row格式的优缺点:
statement:格式节省空间,只需要记录sql语句。但是可能会出现主备不一致的情况;
row:不会出现主备不一致的情况。但是格式十分消耗空间,需要记录所有修改的行。
而 mixed格式的意思是,MySQL会自己判断这条SQL语句是否可能引起主备不一致,如果有可能,就用row格式,否则就用statement格式。
所以线上的场景,设置为statement格式肯定是不合理的,至少要设置成mixed格式。
实际上,现在越来越多都是使用row格式,其中一个好处就是恢复数据:
当执行delete语句后,发现误删了,直接将binlog中的信息,转换成insert语句插入即可
当执行insert语句后,发现错误插入了,直接将binlog中的信息,转换成delete语句插入即可
如果执行的是update语句,binlog会记录修改前后的信息,方面恢复
六 常见的两种主备切换流程
M-S结构
M-S结构,两个节点,一个当主库、一个当备库,不允许两个节点互换角色。
在状态1中,客户端的读写都直接访问节点A,而节点B是A的备库,只是将A的更新都同步过来,到本地执行。这样可以保持节点B和A的数据是相同的。
当需要切换的时候,就切成状态2。这时候客户端读写访问的都是节点B,而节点A是B的备库。
双M结构
双M结构,两个节点,一个当主库,一个当备库,允许两个节点互换角色。
节点A和B之间总是互为主备关系。这样在切换的时候就不用再修改主备关系。
双M结构的循环复制问题
在实际生产使用中,多数情况是使用双M结构的。但是,双M结构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
业务逻辑在节点A执行更新,会生成binlog并同步到节点B。节点B同步完成后,也会生成binlog。(log_slave_updates设置为on,表示备库也会生成binlog)。
当节点A同时也是节点B的备库时,节点B的binlog也会发送给节点A,造成循环复制。
解决办法:
设置节点的server-id,必须不同,不然不允许设置为主备结构
备库在接到binlog后重放时,会记录原记录相同的server-id,即谁产生即为谁的。
每个节点在接受binlog时,会判断server-id,如果是自己的就丢掉。
解决后的流程:
业务逻辑在节点A执行更新,会生成带有节点A的server-id的binlog。
节点B接受到节点A发过来的binlog,并执行完成后,会生成带有节点A的server-id的binlog。
节点A接受到binlog后,发现是自己的,就丢掉。死循环就在这里断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