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码“摘星”对出行有何影响?能解决“层层加码”问题吗?
原标题:行程码“摘星”对出行有何影响?能解决“层层加码”问题吗?
6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表示,为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支撑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便广大用户出行,即日起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
为何行程码这时“摘星”?“摘星”意味着什么?对我们的出行带来什么便利?
据工信部官网。
新版防控方案明确新的风险等级标准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6月27日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和此前方案相比,第九版方案一个显著的不同是对“低风险”的定义发生了变化。
在此之前,国内除了高风险地区和中风险地区,其他所有地区都属于“低风险地区”。但是,在新版方案中,“低风险地区”指的是——中高风险区所在的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
也就是说,在新版方案中,除了高中低风险区之外,实际上还划分了一个无风险的“其他地区”。
“低风险地区”的人员能否出行呢?
第九版防控方案提到,低风险区内人员倡导非必要不离开本区域,跨市流动须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此外,低风险地区人员外出到其他地市之后,其他地区对近7天内有低风险区旅居史人员,要求3天内完成2次核酸检测。
对低风险地区的定义明确了,其范围划分的标准是按县(市、区、旗)来确定。
举例来说,假如说广州市的天河区某一个街道发生了疫情,被疫情防控部门划定了中风险或者高风险区,那么天河区就整个成为了低风险区;但广州市的其他区就成为了无疫情风险的“其他地区”。这时候,广州花都区的居民出行就没有任何要求,不需要提供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也不用到目的地之后三天两检。
“行程卡无法精确到区县”
但在实际执行中,很多地方会看“行程码”。在以往,只要一个地市的范围内发生了疫情,有了中高风险地区,那么途径这个城市的民众行程卡上就会显示一个※号。比如北京朝阳区发生了本土疫情之后,途径过北京的人都会在行程卡上带※。
一些工作人员看到行程卡带星,就知道你途径的城市发生了疫情,有的就会采取过度防疫的措施,要求集中隔离或者强制劝返,这些做法都违反了疫情防控提出的“九不准”要求。
那么,行程卡可否精确一些到区县,甚至到街镇呢?技术无法实现。
今年1月30日春节前夕,就有一位网友在人民网给工信部留言:“近期疫情频发,各地都要求绿码通行。但是仅能识别到市一级,无法精确到区,更无法到具体街道。就给基层防疫加码创造了温床。尤其是北京这样的直辖市,但凡有中风险地区,所有的北京行程卡都带星。希望能够更精准一点,便利工作生活与正常出行。”2月9日,工信部做出了回应,“受技术原理所限,目前通信行程卡的查询覆盖范围:国内可以精确到地市(停留4小时以上),国外精确到国家(地区),暂无法精确到各地市(含直辖市)的区。”
因此,这时候让行程卡彻底“摘星”是一种保障公众正常出行流动的举措。
6月28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将指导各行业、各部门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要求,修订完善各自的防控方案和指南,清理现有的与第九版防控方案不一致的措施,指导各地及时做好防控措施的贯彻落实以及平稳的衔接,并适时对各地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抽查,促进第九版防控方案措施真正落实到位。
可以说,这时候工信部决定让行程卡摘星,也是顺应了新版防控方案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