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各位彦祖与热巴畅游本人专栏与博客
你的三连是我最大的动力
以下图片仅代表专栏特色 [点击箭头指向的专栏名即可闪现]
专栏跑道一
➡️网络空间安全——全栈前沿技术持续深入学习
专栏跑道二
➡️ 24 Network Security -LJS
专栏跑道三
➡️ MYSQL REDIS Advance operation
专栏跑道四
➡️HCIP;H3C-SE;CCIP——LJS[华为、华三、思科高级网络]
专栏跑道五
➡️RHCE-LJS[Linux高端骚操作实战篇]
专栏跑道六
➡️数据结构与算法[考研+实际工作应用+C程序设计]
专栏跑道七
➡️RHCSA-LJS[Linux初级及进阶骚技能]
上节回顾
目录
欢迎各位彦祖与热巴畅游本人专栏与博客
你的三连是我最大的动力
以下图片仅代表专栏特色 [点击箭头指向的专栏名即可闪现]
专栏跑道一
➡️网络空间安全——全栈前沿技术持续深入学习
专栏跑道二
➡️ 24 Network Security -LJS
专栏跑道三
➡️ MYSQL REDIS Advance operation
专栏跑道四
➡️HCIP;H3C-SE;CCIP——LJS[华为、华三、思科高级网络]
专栏跑道五
➡️RHCE-LJS[Linux高端骚操作实战篇]编辑
专栏跑道六
➡️数据结构与算法[考研+实际工作应用+C程序设计]
专栏跑道七
➡️RHCSA-LJS[Linux初级及进阶骚技能]
上节回顾
网络类型及数据链路层协议
1.MA网络
1.1 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
1.2. 以太网协议概述
1.3. 以太网帧结构
上图所关键键字段说明:
1.4. 基于MA网络的介质访问控制(MAC)
补充常见访问媒介出现冲突问题的MA协议类型
CSMA/CD重点盘点一下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1.5. 以太网的工作流程
1.6. 以太网的演变与现代应用
2.P2P网络
2.1P2P网络的核心特点包括:
2.2P2P网络的应用
3.HDLC---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
3.1. HDLC协议的基本概述
关键特性:
编辑
3.2. HDLC的帧结构
3.3. HDLC的帧类型
3.4. HDLC的工作原理
3.5. HDLC的应用
3.6. HDLC的优缺点
4.盘点一下DHLC的接口地址借用
4.1DHLC的接口地址借用配置命令
网络类型及数据链路层协议
1.MA网络
1.1 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
在OSI模型中,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是第二层,位于物理层(第一层)之上。它的作用是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并提供错误检测与纠正、帧定界、流量控制等功能。在局域网(如以太网)中,数据链路层的协议负责在同一网络中不同设备之间传输数据帧。
数据链路层协议将网络层(如IP协议)传输的分组(Packets)封装为帧(Frames),并确保这些帧能够无误地传输到目标设备。
1.2. 以太网协议概述
以太网协议是数据链路层协议的一种实现。它通过使用MAC(Media Access Control)地址来唯一标识网络中的设备,并利用**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机制来控制设备之间对共享通信媒介的访问。
MAC地址:每个以太网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物理地址,通常为48位二进制数,通常用12个十六进制数字表示。MAC地址用于标识设备,并确保数据帧能够发送到正确的目标设备。
CSMA/CD:这是以太网在共享媒介上的接入控制方法。通过CSMA/CD机制,设备在发送数据之前会先“监听”网络(Carrier Sense),确保没有其他设备在发送数据。如果网络处于空闲状态,设备便开始发送数据;如果发生冲突(Collision),设备会停止发送,并在随机的延迟后重新尝试。
1.3. 以太网帧结构
以太网帧是数据链路层传输的基本单元,其结构如下:
字段 | 长度 (字节) | 描述 |
---|---|---|
前导码 | 7 | 用于同步发送和接收设备的时钟,确保帧的开始。 |
帧开始定界符 | 1 | 指示数据帧的开始。 |
目标MAC地址 | 6 | 目的设备的MAC地址。 |
源MAC地址 | 6 | 发送设备的MAC地址。 |
类型 | 2 | 标识帧中数据的协议类型(如IPv4、IPv6等)。 |
数据 | 46-1500 | 包含实际传输的数据,最小长度46字节,最大长度1500字节。 |
CRC校验码 | 4 | 用于检测传输中的错误。 |
上图所关键键字段说明:
前导码和帧开始定界符(Preamble & Start Frame Delimiter): 前导码包含7个字节,用于让接收方的接收设备同步其时钟,确保正确接收数据。帧开始定界符标识数据帧的起始位置。
目标和源MAC地址(Destination & Source MAC Address): 以太网使用48位的MAC地址来标识设备。目标MAC地址用于指定接收设备,而源MAC地址表示发送设备。
类型(Type): 该字段表示帧中承载的数据类型(如IPv4、ARP等),指示上层协议的数据类型,通常是2个字节的字段。
数据(Data): 这是帧中的有效载荷,携带实际的数据。以太网标准规定数据字段的最小长度为46字节,最大长度为1500字节。
CRC校验码(Cyclic Redundancy Check): 这是一个4字节的字段,用于检测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出现了错误。接收方会计算数据的CRC值,并与发送方传输的值进行对比。如果两者不匹配,表示数据帧出现了错误,需要丢弃该帧并请求重传。
1.4. 基于MA网络的介质访问控制(MAC)
在以太网中,**多点接入(Multiple Access,MA)指的是多个设备共享同一传输媒介(例如同一条物理线路)。为了管理这种共享,网络采用了介质访问控制(MAC)**机制。补充常见访问媒介出现冲突问题的MA协议类型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在传统的以太网中,使用CSMA/CD协议来管理节点对共享媒介的访问。设备在发送数据之前先监听信道是否空闲,如果空闲则发送数据,否则等待。若发生碰撞,设备会重新尝试发送。
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在无线网络中,使用CSMA/CA协议来避免碰撞,尤其是因为无线信号的传播特性更复杂,无法像有线网络那样容易检测到碰撞。
TDMA(时分多址):在TDMA协议中,时间被划分为多个时隙,每个节点在指定的时隙中传输数据,避免了节点之间的冲突。
FDMA(频分多址):频谱被划分为多个频带,每个节点在不同的频带上传输数据,避免了冲突。
CDMA(码分多址):每个节点使用独特的编码来在同一频带上并行传输数据,避免冲突。
现代以太网网络(如全双工以太网)不再使用CSMA/CD机制,因为全双工网络允许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从而避免了以及可以通过交换机(Switch)来分隔各个设备的通信流冲突。
CSMA/CD重点盘点一下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以太网使用CSMA/CD协议来控制多个设备如何在同一时间共享传输媒介,避免发生冲突。
Carrier Sense(载波侦听):在发送数据之前,设备会先“侦听”网络,看是否已有设备在传输数据。如果网络空闲,设备就开始发送数据。
Multiple Access(多点接入):多个设备可以同时访问网络,但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来避免冲突。
Collision Detection(碰撞检测):如果两台设备同时发送数据,会发生碰撞。碰撞发生后,设备会停止发送数据,并在随机的时间后重新发送数据。
CSMA/CD工作流程:
设备开始发送之前,先监听媒介,确保网络空闲。如果媒介空闲,设备开始发送数据。如果两个设备同时发送数据,发生冲突。设备通过检测冲突信号知道发生了碰撞。在检测到碰撞后,设备立即停止发送数据,并等待一个随机的时间间隔后重新尝试发送数据。1.5. 以太网的工作流程
以太网协议的工作流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帧的生成:当上层协议(如IP协议)需要传输数据时,数据会被封装成以太网帧。介质访问控制:发送方设备会检查共享媒介是否空闲(Carrier Sense),并通过CSMA/CD协议来决定是否可以发送数据。数据传输:当媒介空闲时,设备开始发送数据帧,数据通过共享媒介传输到目标设备。接收与解封装:接收方设备接收到数据帧后,检查目标MAC地址是否与自身匹配,如果匹配则提取数据并交给上层协议处理。如果存在传输错误,设备会丢弃数据帧,并请求重传(如在以太网中通常由上层协议处理重传请求)。1.6. 以太网的演变与现代应用
自从以太网协议推出以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它也经历了多次演变,以应对更高的数据传输需求。比如:
10BASE-T:最早的以太网标准,传输速率为10 Mbps。100BASE-TX(Fast Ethernet):传输速率提升至100 Mbps。1000BASE-T(Gigabit Ethernet):传输速率提升至1 Gbps。10GBASE-T(10 Gigabit Ethernet):传输速率提升至10 Gbps及更高。
2.P2P网络
当一个网络中只能存在两台设备,并且不允许第三台设备加入,这样的网络被称为P2P网络。2.1P2P网络的核心特点包括:
对等性:每个节点都有相同的能力和角色,所有设备都可以互相提供服务,不存在主从关系。去中心化:P2P网络不像传统的客户端-服务器(C/S)模型那样依赖于一个中心服务器。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可以直接与其他节点通信。动态性:网络中的节点可以随时加入或退出,网络拓扑会根据节点的加入或离开动态变化。2.2P2P网络的应用
文件共享:如BitTorrent协议,它允许用户直接与其他用户交换文件,而无需依赖中心化的服务器。分布式计算:如SETI@home和Folding@home等,多个计算机协作完成计算任务。去中心化通信:如区块链技术中的点对点通信和分布式账本,去除了中介节点,数据直接在参与节点之间传输。VoIP和视频会议:如Skype,它基于P2P架构实现点对点的语音和视频通信。
3.HDLC---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
3.1. HDLC协议的基本概述
背景:
HDLC最初是由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的,旨在标准化数据链路层的通信。它用于在同步通信的环境中传输数据,广泛应用于广域网(WAN)通信、局域网(LAN)以及其他网络环境中。HDLC能够提供高效、可靠的传输服务,并且支持不同类型的物理媒体。标准的HDLC-----ISO组织非标的HDLC-----各厂商根据标准协议魔改而成两者互不兼容
思科公司采用的串线协议默认为HDLC协议。
[r1-Serial1/0/0]link-protocol hdlc ----修改串口接口的数据链路层协议为非标准的HDLC
关键特性:
同步通信:HDLC基于时钟同步方式进行通信,数据的传输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传输时序。全双工:HDLC支持全双工通信,即数据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同时传输。可靠性:HDLC采用帧结构来封装数据,提供了错误检测和数据重发机制,从而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3.2. HDLC的帧结构
HDLC协议将数据分为不同的“帧”进行传输。HDLC帧的结构非常简单,通常包括以下几部分:
帧起始标志(Flag):
每个HDLC帧的开头和结尾都有一个特殊的比特模式01111110
(0x7E),称为帧起始标志(Flag)。这个标志用于标识帧的开始和结束,同时也帮助接收方分辨数据流中的边界。 地址字段(Address Field):
地址字段用于指定接收方的地址。HDLC协议在点对点连接中使用单个地址,而在多点连接中则使用广播或组播地址。地址字段的长度取决于实现,通常是1个字节。控制字段(Control Field):
控制字段用于指示帧的类型和控制信息。在HDLC中,控制字段有三种类型的帧: 信息帧(I-frame):用于传输实际的数据。监督帧(S-frame):用于控制和管理数据传输(如请求重传)。未编号帧(U-frame):用于链路管理和设备控制。控制字段的结构取决于帧类型。信息字段(Information Field):
信息字段用于承载实际传输的数据(在I-frame中)。它的长度可以变化,通常没有固定的大小,直到到达链路的最大传输单位(MTU)为止。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
CRC字段用于错误检测。它通常是一个16位或32位的校验和,用于检测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了错误。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后,通过重新计算CRC来验证数据的完整性。帧结束标志(Flag):
和帧起始标志相同,帧结束时也有一个01111110
的标志,指示帧的结束。
3.3. HDLC的帧类型
HDLC协议定义了三种类型的帧,分别用于不同的通信目的:
信息帧(I-frame,Information frame):
用于传输用户数据(有效载荷)。它负责承载上层传输的数据,并且包含序列号,用于支持数据的有序传输和确认。I-frame包含数据字段、控制信息、序列号(发送和接收)以及CRC校验。监督帧(S-frame,Supervisory frame):
用于链路控制,如流量控制、错误恢复、帧确认等。它不承载用户数据。主要用于请求重发数据或确认接收到的数据。常见的监督帧有: RR(Receive Ready):通知接收方准备接收数据。REJ(Reject):用于请求重新传输丢失的数据。RNR(Receive Not Ready):表示接收方暂时不能接收数据。未编号帧(U-frame,Unnumbered frame):
用于链路的控制和管理。它们不带序列号,主要用于链路建立、管理和释放。常见的U-frame包括: SABM(Set Asynchronous Balanced Mode):请求建立连接。DISC(Disconnect):请求断开连接。UA(Unnumbered Acknowledgement):用于确认连接的建立。
3.4. HDLC的工作原理
HDLC协议工作在数据链路层,通过帧的发送与接收来完成数据传输。其工作过程大致如下:
链路建立:在通信开始之前,通过U-frame(如SABM)建立链路。数据传输:数据以I-frame的形式进行传输,发送方将数据帧发送到接收方,接收方通过CRC验证数据的完整性。确认和重传:如果接收方发现数据有错误(通过CRC检测),则使用REJ帧请求重传。如果接收方成功接收到数据,则通过RR帧发送确认。链路断开:数据传输完成后,可以通过DISC帧断开连接。3.5. HDLC的应用
HDLC协议非常适合于同步传输,它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通信环境中,包括:
广域网(WAN):例如在ISDN、X.25和Frame Relay等协议中,HDLC常用作数据链路层协议。局域网(LAN):虽然以太网协议更为常见,但HDLC也被用于一些特定的网络中。无线通信:某些无线通信标准也使用HDLC作为数据链路层的基础协议。数据交换:在许多企业网络中,HDLC常用于点对点连接的设备之间的可靠数据交换。3.6. HDLC的优缺点
优点:
高效性:HDLC能够提供同步传输,使得数据传输速度较高。可靠性:提供错误检测、流量控制和重传机制,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灵活性:支持点对点和多点通信,适应不同的网络结构。标准化:作为国际标准,HDLC具有广泛的兼容性。缺点:
复杂性:由于需要错误检测、流量控制、序列号和重传机制,HDLC的实现较为复杂。开销大:HDLC在帧头部分需要占用较多的比特,导致每个数据单元的传输开销较大。4.盘点一下DHLC的接口地址借用
建议使用环回接口作为被借用的接口,原因在于该接口为虚拟接口,总是处于活跃状态,可以提供稳定可用的IP地址信息。接口地址借用可以避免一个物理接口长时间独自占用一个IP地址,节省IP地址资源。在点到点网络中,IP地址一般使用32位掩码4.1DHLC的接口地址借用配置命令
[r2]interface LoopBack 0[r2-LoopBack0]ip address 1.1.1.1 32[r2]interface Serial 1/0/0[r2-Serial1/0/0]ip address unnumbered interface LoopBack 0 ---借用环回接口的IP地址作为串口的IP[r1]ip route-static 1.1.1.1 32 Serial 1/0/0[r2]ip route-static 12.0.0.1 32 Serial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