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注互联网》 » 正文

有关徐一戎同志的先进事迹故事(7篇)

0 人参与  2024年06月25日 15:32  分类 : 《关注互联网》  评论

点击全文阅读


事迹故事是指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既然这样,那么有关徐一戎同志的先进事迹故事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徐一戎同志的先进事迹故事,供大家参考!

有关徐一戎同志的先进事迹故事

有关徐一戎同志的先进事迹故事(篇1)

徐一戎被称为“寒地水稻之父”,在他的努力下,处于高寒地带的北大荒破天荒地种起了水稻,并创造了高寒地区水稻单产超千斤的奇迹。

在黑龙江垦区,徐一戎主持研究的20 多项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国寒地水稻栽培技术空白。应用他的技术,黑龙江垦区创造出1600 万亩寒地水稻平均亩产1200 斤的奇迹。谈起这些成就,徐一戎心态淡然。徐一戎说:“我50 年初夏进入水稻这个专业,种了61 次水稻。假如说有点收获的话,也是这么长时间不断积累的结果。”

2008 年,徐一戎捐出所有积蓄100 万元,设立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寒地水稻科技人员或团队。黑龙江农垦科学院院长马守义:“当时我记得老爷子捐钱的时候就说了这么一句话:我用这笔钱支持水稻科研事业,出了新品种也好,出了新技术也好,让农民多打一粒粮食,我的心愿就满足了。”

有关徐一戎同志的先进事迹故事(篇2)

徐一戎办公室及家里的电话几乎就是稻农的科技咨询热线。生产季节,他天天都能接到稻农打来的电话,多数是来讨要给水稻治病的方子的,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接100多个电话。徐一戎家的电话经常在清晨4点多钟或者晚上10点以后响起。“这个时候打电话的人肯定是睡不着觉的人,人睡不着觉,心里面肯定有事。”徐一戎说,“越是这个时候打来的电话,越需要认真答复。农民种点稻子不容易啊!”

在稻农眼里,徐一戎就是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老把式”。有一年春天,佳木斯市群英乡的一个稻农打来求助电话,试探性地问:“我能雇车把您老接来看看吗?”徐一戎说:“雇车那得花多少钱,路不算太远,我还是自己坐车去吧。”那位稻农说:“我们这里路上都是泥,小车走不了,我家里有台‘小四轮’坐着是不舒服,可走泥路是好手,您看……”徐一戎一口答应。在大风天的路上,徐一戎坐在农用拖拉机上颠簸了几十公里,赶到地头时,脸上、身上都是灰。下车后,他蹲下来,在水田里撩起点儿水冲了一下脸,就立即察看起秧苗的情况。他深入浅出地讲,稻农聚精会神地听。听讲的稻农越聚越多,有不知情的人问:“这老把式是哪儿请来的?知道的可真多啊!”

有关徐一戎同志的先进事迹故事(篇3)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徐一戎攻破了水稻种植的一系列难题:保证了寒地水稻能有计划地安全播种、抽穗、成熟,解决了水稻“旱育不旱、稀植不稀、跑粗走样”的问题,创造了寒地水稻亩产千斤的纪录……

这一切为上世纪黑龙江垦区从小麦到水稻的调整打下了基础,水稻从此在北大荒扎下了根,种植面积由1984年的27万亩增加到去年的1600万亩,单产也翻了近两番。去年,北大荒300多亿斤商品粮够一亿人吃上一年,而这其中,凝结了这位老人的智慧和汗水。

有关徐一戎同志的先进事迹故事(篇4)

一年春天,莲江口镇群英乡一位种水稻的农户打电话来求助,在电话里一直讲不明白。

那位农民恳切地说:“我能雇车把您老接来看看吗?”徐一戎说:“雇车那要花多少钱,路不算太远,我还是自己坐车去吧。”那农民说:“我们这里路泥泞,不好走,小车也走不了,我家里有辆农用拖拉机,坐着是不舒服,但是走泥路是好手,您看……”“成!”徐一戎当即答应。在大风天的路上,徐一戎是在农用小四轮拖拉机上颠簸了十几公里,赶到地头时,身上、脸上沾满了汗水、灰土的混杂物。下车后,他在水稻田里撩起点儿水冲一下脸,就立即给农民讲起了水稻栽培的问题。

他深入浅出地讲解,农民听得津津有味,听讲的农民越聚越多。有不知情的人问道:“这老把势是哪里请来的?知道得可真多啊!”请他来的农民一听眼睛湿润了:“徐老,我没见过你这样让人服气的专家!”

有关徐一戎同志的先进事迹故事(篇5)

全国著名水稻专家,素有“南袁北徐”之称,并被誉为中国寒地水稻之父的徐一戎先生,辽宁省北镇市人。他用毕生精力研究推广寒地水稻栽培技术,使黑龙江垦区打破了有史以来小麦丶大豆一统天下的种植业结构,改造利用北大荒1000多万亩低洼易涝低产田,种上了水稻,并使平均亩产超过1000斤,实现了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前,水稻总产已达垦区粮食总产的五成以上,使国家商品粮基地走上了高产丶稳产丶高效的轨道,北大荒真正变成了北大仓。

目前,他的科研成果已成功地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河北、内蒙古、新疆等地广泛推广,转化成了巨大的生产力,成为广大农民致富和发展粮食生产的金钥匙。

有关徐一戎同志的先进事迹故事(篇6)

北大荒全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为冰霜期,最低气温—40℃,冻土层最深达2.5米。在北大荒的种植史上,这里一直以麦、豆种植为主,与水稻无缘。

1956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农学院的徐一戎来到黑龙江垦区的莲江口农场,开始了他研究水稻的生涯。他用了18年的时间完成了水稻品种资源利用研究课题,为寒地水稻品种资源的利用和直播高产栽培提供了基础数据。

在接受了农业部寒地水稻直播高产和防御冷害两个课题后,50岁的徐一戎开始进行直播水稻高产的试验。他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不懈努力,创造了直播水稻亩产千斤的纪录。在北大荒最具代表性的千亩推广田上,5年平均亩产369.9公斤,成为北大荒水稻有史以来单产最高纪录。禁区被突破了,寒地水稻同小麦、大豆一样走进了主栽作物行列。

他是稻农眼中的“华佗”、“扁鹊”。靠着一枚小小的剖穗刀片,他就能查出水稻缺什么、多什么,得了什么病。

徐一戎精心编制了寒地水稻的栽培图和模式图。在这些图历中,每个时期的叶片伸长、组织分化、颖花分化、减数分裂一目了然。株高、叶长、茎数全部量化。相关的晾田、调水、增温、加肥措施简洁实用,把“器官同伸理论”、“叶龄模式理论”这些在农业大学上的高等课程变成了看图识字。他创造的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填补了国内寒地水稻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有关徐一戎同志的先进事迹故事(篇7)

徐一戎大学毕业到北大荒工作后的50多年始终是与水稻相伴度过的。搞了一辈子研究的徐一戎常说,好技术并不在于得了多高的奖,而是让人们受益有多大。

他自己就是一位推广型的专家,他每年都有100多天在水稻农场跑,察看水稻长势,为稻农现场指导、讲课。这些年,他跑遍了垦区的87个水稻农场。从到北大荒工作至今,徐一戎先后为230多个单位的3.5万人次讲过课。他主持编写的《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图历》一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非常受欢迎,已经进行第5次印刷。


点击全文阅读


本文链接:http://zhangshiyu.com/post/129045.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赞助本站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关于我们 | 我要投稿 | 免责申明

Copyright © 2020-2022 ZhangShiYu.com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2022013469号-1